胡慧峰 | 建筑设计终究是一种精神表达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对话与精神共鸣让记录留存智者之声这里是《当代建筑》对话栏目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建筑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建筑学及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
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Q&A
CA:请您介绍一下工作室的概况。
胡慧峰:工作室全称是“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创作研究中心”,英文名为“UAD-ACRC”(简称“ACRC”)。自2017年初成立以来,建筑创作研究中心基本保持在25人左右的规模,人员全部由建筑师组成。
总的来说,我是一名成长于传统“大院”的建筑师,稍显惰性,少有改变。每个建筑师都有各自不同的状态,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亦会看到不同的未来。综合院的创作方式或多或少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从2002年起,我既是建筑师,也是所长,还是项目和团队的经营者。这样的多重身份使得自己非常疲惫与困惑。挣扎到2017年,我才厘清自己。我想我就是一名建筑师,这是一个可持续的、美妙的职业。我试想有没有可能换一种工作方式,从而尽可能地聚焦并认真地做好这个角色?在院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就有了ACRC。所以我非常感谢院领导给我提供这个转换角色和工作方式的机会,我至今都做得很开心。
△ 浙大青源智谷改造与更新
CA:工作室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
胡慧峰:ACRC刚走完五个年头,团队一直保持着非常年轻的架构——除我之外,团队基本由“80后”和“90后”组成,尤以“90后”居多。第一个五年,我们有对新项目的开拓与探索,有在项目建设中对必需的服务与职业的体验,有对建成项目的喜悦与总结,还有很多围绕所在项目地自发的调研与研究。如果非得总结这五年的经历,大概有两个节点比较重要:
第一个节点:2017年的绍兴饭店改扩建提升工程(一期)。这是ACRC在完整意义上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我们在绍兴的第一个项目。项目包括一个新建大堂和一个千人多功能厅。新建大堂的屋面设计是将一个四坡金属建构屋顶放在一个由前后院落和侧开天井等传统空间序列形成的现代“方盒子”上,形式上采用了四坡重檐的基本型制,其中下檐屋面与东南角原大堂的屋顶采用完全一致的细节,而上檐屋面通过对现代语言——钢构、玻璃、格棚等的应用,转述为一个更现代且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和精神表达的建构形象。新建大堂重新建立了酒店的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的秩序,诠释了全新的空间与流线关系。多功能厅选址比较局促,前有府山,后有大通学堂,二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计规避了大刀阔斧的除旧迎新方式,巧妙地寻求山水意象的融合,提炼出山、石、屋顶、窗、柱等自然与传统的元素,并重组成为新的、代表建筑形态的重要符号。项目从传统大屋顶勾勒出的连续线条来表征连绵的山势,用高低错落的片墙构成生动的建筑侧面,用雕花镂空的窗扇与模数化的柱列,完成建筑内外、城市与山林之间的情境切换。项目完工后赢得了绍兴人民的认可。
△ 绍兴饭店多功能厅西侧立面雕花镂空窗
绍兴是我国历史风貌保持最好的城市之一。在绍兴做建筑设计挺难的,尤其是在古城内的历史街区里。那么丰富的城市历史文脉,包括人文典故和建筑遗产,都需要我们认真审视,谨慎地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和振兴发展。我们考虑那些“过时”的功能或物质环境,应顺应经济发展和当代生活方式,在限制中寻求平衡。绍兴饭店改扩建提升工程(一期)让我们找到了在绍兴做设计的突破口,让我们不断思考“历史语境下的现代性”问题,包括之后延续的系列项目:蔡元培纪念馆、王阳明纪念馆、大禹纪念馆、徐渭艺术馆、绍兴师爷馆,以及绍兴饭店改扩建提升工程(二期)等。目前团队还在开展徐渭故里、阳明故里、书圣故里、八字桥片区等围绕古城风貌的保护利用与发展的社会调研和规划研究,期待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历史研究、设计方法、哲学和美学等多维度思考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问题。
第二个节点:2021年几个系列历史遗存项目的改造与更新。包括由一个老厂房旧址更新并竣工完成的徐渭艺术馆及青藤广场,杭州花港饭店改造,由杭州轧钢厂更新改造成的杭州信联产业园,由温州东屿电厂旧址更新改造成的温州市工业主题公园二期等。这些传统上以工业或商业功能为主,但过时的城市历史街区,需要通过整治、转型、重建等方式多样化地创造一种更加适宜的文化和经济环境,从而完美实现历史遗存价值的保护、提升与振兴。在对这些项目进行合理设计、转换空间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新空间的功能,对于业态及新用途的契合,我们都做出了很多的设想与规划,“回到生活世界,回归建筑本源”是对建筑师全方位素质与能力的考验。据此,对城市历史街区或遗产保护的思考依然在延续。历史建筑原有的及目前的功能可能正在衰退,但是如何评估并保护好历史资源的价值,让其所在的区域具有新的城市功能,而不仅仅只是保持脆弱或几乎荒废的空间形式,这将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
△ 徐渭艺术馆主(南)立面与青藤广场
CA:您觉得“大院”的工作室有什么独特性?
胡慧峰:“大院”的工作室最大的独特性可能主要是平台高一些,技术更体系化些,从而机会相对会更多一点,但也会因此而有某方面的局限性。我们有机会接触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或更具社会意义的项目。例如:功能、技术难度比较大的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亚运会场馆之一的富阳射击射箭现代五项馆;西藏那曲市比如县的援藏项目,等等。基于“大院”的背景,尤其是还有大学的背景,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跨专业、多学科的合作,从事一些难度大、需要挑战的项目设计与研究。ACRC会结合自身环境和当下的人才情况,有的放矢地建立自己的发展节奏和目标。
△ 黄昏中的青藤广场
CA:请简要介绍一下在本专辑中您的作品。
胡慧峰:浙大青源智谷、绍兴饭店改扩建提升工程(一期)、徐渭艺术馆及青藤广场,这三个项目分别是2017年、2018年、2021年建成,可以传达出ACRC始终秉持的设计理念。
浙大青源智谷是小规模、低造价、半公益性的项目。设计师对桐庐县江南镇青源村的青源小学旧址加以改造,该项目成为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青年教授共同建设的“浙江大学青年教授科技创意基地”。我们对老校舍的屋顶内外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例如:拆除老的、相对破败的瓦片、挂瓦条和木望板,保留、打磨、处理并加固大的木梁和木檩条,安装新的木望板、挂瓦条和瓦片等。使之焕然一新,却又不失怀旧情怀。同时,我们选择在基地的东南侧安放一个8.8 m×16 m×4.5 m的可全打开的落地玻璃门的新建筑,以此诠释消隐,传递宁静,并试图在东侧外挑的旷境里将其与远方风景相融。
徐渭艺术馆选址于绍兴机床厂的旧址,位于青藤书屋以北,后观巷中部。项目汲取青藤书屋建屋造园之精髓,尝试通过设计介入古城文化脉络,融入当地市民生活,提升片区空间质量并赋予其新的活力。作为建筑师,不能只在建筑红线内做设计。“又见青藤”是针对青藤街区的“城市更新计划”,是ACRC在绍兴古城改造行动中的重要策略。我们自发地调研了整个片区,挨家挨户地去访问和测绘,了解每一个台门(绍兴当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居住建筑)的历史和典故,掌握每一家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从中总结过去的生活方式,然后建立新的模式,引领新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又见青藤”也是广义上的城市设计理念,实际不止于青藤,我们因此延伸了三个副本,分别是阳明故里、书圣故里、八字桥片区的规划与更新研究,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有学术性成果的呈现。
△ 徐渭艺术馆
CA:您作为在“大院”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建筑师代表,对于“大院”的设计任务特点和发展机遇等有何看法?
胡慧峰:“大院”建筑师能接触的项目规模大,类型多,技术复杂。无论是出于生存的责任,还是无形的比较与竞争,客观上会存在产值的压力。因为人力资源的丰富,大型项目的设计往往会是一种集体创作,我们会让年轻建筑师、中坚骨干力量及资深老建筑师等人一起工作,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随着建筑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学术交流的广泛与深入,“大院”建筑师对建筑创作的态度、特色和深度的追求正日益增强并更加多样化。不可否认的是,“大院”培养的建筑师的综合素质很强,面对大的机遇和挑战时,他们的技术更扎实,能力更全面,责任心更强。
CA:“大院”的工作室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相对个人事务所来说,“大院”工作室在社会上能被听到的声音似乎不够响亮,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胡慧峰:您描述的情况是个事实。当然,“大院”团队在逐步反省以往疯狂接项目、做设计的状态的同时,会有一部分有思想的建筑师逐步静思并收心。目前,很多工作室都在成立与发展,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知名建筑师可能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领域、一个时间节点,但其背后共同隐喻了一个时期的转换,我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累积着中国建筑历史。我们所思考的当下,所表达的现在,或者所呈现的一个局部、一个片段,反映的正是我们对于未来的各种期许,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我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建筑之星”来自“大院”。■
△ 徐渭艺术馆